香港經濟日報 | 跨境長者資產管理:港澳與內地遺產規劃的挑戰與對策

香港經濟日報 | 跨境長者資產管理:港澳與內地遺產規劃的挑戰與對策

香港經濟日報 | 跨境長者資產管理:港澳與內地遺產規劃的挑戰與對策 1200 1094 高葉律師行

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進程加快,愈來愈多香港長者於港澳與內地同時持有資產。此類跨境資產配置固然帶來更多選擇,但也引發一連串複雜法律、稅務及實務上的挑戰。本文將梳理跨境資產管理的核心議題,並分享實用的應對策略。

避免雙重稅負:精準規劃是關鍵

香港自2006年2月11日起已廢除遺產稅,而內地現階段亦未開徵遺產或贈與稅。換言之,長者在遺產繼承方面暫不需面對「雙重遺產稅」的壓力。然而,於資產轉移過程中,印花稅、契稅及所得稅等或會構成額外負擔。雖然香港和內地已簽署《避免雙重徵稅安排》,就所得稅作出一定稅務協調,但仍需根據資產種類及轉移方式,因時制宜做好稅務規劃,合理安排資產架構。長者亦可考慮成立信託作爲資產管理工具,或選擇合適時機進行轉移,以減低不必要的稅務負擔。

不同法律制度下的遺囑與繼承

香港:強調遺囑自由

香港承襲英國普通法制度,遺囑人可根據《遺囑條例》自主決定財產分配,受益人無限制,可分配予親屬、朋友或慈善機構。僅在極端情況下,家人可依《家庭及受養人條例》提出申請,尋求合理分配。

內地:家庭保障爲先

相較之下,內地《民法典》更注重保障家庭成員權益,特別是對無勞動能力或無生活來源的繼承人,法律要求保留其必要遺產份額。此外,法院亦重視傳統家庭倫理及社會公序良俗。法定繼承順序以配偶、子女、父母為首,享有均等繼承權,與香港配偶優先制度不同。

實務影響與法律衝突

當香港居民在內地持有房產爲例,若遺囑將物業全數分配給子女,內地法律或會要求配偶保留部分權益,致使遺囑意願未能完全落實。此類法律制度差異須透過專業律師協助跨境協調,以最大程度實現遺囑人的意願。

跨境資產管理的四大挑戰

一、文件認證與公證流程繁複

處理跨境資產時,長者須面對兩地不同的認證、公證要求。如香港居民欲於內地設立遺囑,建議透過內地公證處辦理。若以香港遺囑處理內地資產,則須經由香港律師公證並辦理內地認證,程式繁複且耗費較高。

二、身份及親屬關係證明難題

若長者涉及習俗婚姻無登記、非港出生缺乏證明文件,或證件遺失等情況,均須委託律師協助向政府部門補齊資料,程序複雜而費時。

三、法律程序與專業要求差異大

香港遺產需經高等法院認證,而內地則多涉及公證處或法院訴訟程序。兩地在法律用語與程序差異,對長者的理解及執行構成額外挑戰。

四、健康及行動能力限制

若長者精神及行動能力受限,立遺囑時或需醫生出具精神評估,行動不便者多需委託律師代辦,增加額外成本與複雜性。

專業規劃建議

一、及早規劃,預防糾紛

建議長者在身體及精神狀況良好時,及早規劃跨境資產安排,以防因健康問題影響遺囑法律效力,並減少家屬日後爭議與潛在的法律風險。

二、整合遺囑,完善文件準備

同時持有港澳與內地資產者,可考慮製作綜合遺囑,確保符合兩地法律要求。所有身份證明、婚姻證明及親屬關係證明文件,應提前整理並補齊。

三、善用信託等財富管理工具

對於資產規模較大或家庭結構複雜的情況,可考慮信託作為遺產傳承工具,不僅能保障資產安全,亦能簡化繼承流程,靈活分配財富。

四、尋求一站式法律支援

由於跨境遺產規劃涉及兩地法律及不同程序,宜選擇同時具備香港和內地執業資格的律師事務所,確保方案既符合法律規定,又能切合家庭需要。

結語

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持續發展,現階段跨境長者資產管理仍極具挑戰。面對稅制及法律制度差異,文件認證手續繁複及健康限制等問題,惟有及早規劃、完善文件準備,並尋求專業法律支援,方可真正實現財富的無縫傳承。長者及其家屬應認真評估自身財產及法律環境,制定契合實際的遺產傳承方案,為下一代奠定穩固的財富基礎。

 


此新聞原刊於香港經濟日報

私隱偏好設定

當您瀏覽我們的網站時,系統可能會以特定服務(通常以 cookie 的形式)透過您的瀏覽器儲存資訊。您可以在此處更改您的私隱偏好設定。 值得注意的是,阻止某些類型的 cookie 可能會影響您在我們網站上的體驗,以及我們能夠提供的服務

我們由於表現和安全性的原因而使用 Cloudflare
required
停用/啟用 Google Analytics 追蹤代碼
停用/啟用 Google 字體
停用/啟用 Google 地圖
停用/啟用影片嵌入(例如 YouTube)
 
查看我們的 Privacy Policy
我們不吃魚翅,但我們的網站確實有使用 cookie,主要用於分析和提供來自其他網站的內容。 請設定您的私隱偏好,並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。 Privacy Policy